疫情中的定心丸,张文宏做了什么?
7
2025-10-31
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也随之而至,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就公众普遍关心的今冬疫情形势发表了专业研判,为公众提供了科学、理性的应对视角。
总体判断:疫情进入“稳态”,大规模反弹可能性低
张文宏教授指出,基于目前的监测数据和病毒学规律,新冠病毒在经过多轮变异和人群普遍通过感染或疫苗接种建立免疫背景后,其致病性已显著降低,同时传播力也趋于稳定,他认为,今冬新冠疫情大概率将呈现一种“地方性流行”(Endemic)的“稳态”,即病毒会持续存在并在社区中低水平传播,但发生像过去那样大规模、冲击医疗体系的疫情高峰的可能性已经非常低,这种“稳态”是疫情发展到当前阶段的一个符合科学规律的特征。
核心挑战:多种病原体共存,重点保护脆弱人群
尽管新冠本身带来的威胁减小,但张文宏教授特别强调,今冬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多种呼吸道病原体的共同流行,除了新冠病毒(JN.1等变异株仍是主流),流感病毒(甲流、乙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等都可能同时活跃。

他指出,对于绝大多数免疫系统正常的健康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和青少年,感染任何一种上述病原体后,通常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烧、咳嗽、咽痛等,病程自限,预后良好,无需过度恐慌。
真正的风险集中于脆弱人群,这包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者,这些人群一旦发生混合感染或连续感染,发展为重症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核心对策:尽早接种疫苗,筑牢免疫屏障

面对复杂的病原体流行局面,张文宏教授反复重申了疫苗接种作为最核心、最有效防护手段的重要性。
他形象地指出,为脆弱人群及时接种疫苗,就是为他们“穿上”一件最可靠的“免疫防护服”,这是应对今冬疫情最关键的社会和个人措施。
日常防护与就医指南
除了疫苗接种,张文宏教授也提醒公众不应放松日常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张文宏教授的研判传递出清晰的信息:我们无需为今冬疫情感到过度焦虑,但绝不能掉以轻心,社会和个人应将防护资源和工作重点聚焦于保护脆弱人群,通过积极推进疫苗接种,结合科学的日常防护和及时的医疗干预,我们完全有信心能够平稳度过这个冬天,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科学认知、理性应对,是我们从疫情中学会的最宝贵财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